首页 > 汽车生活 > 汽车生活 > 超越电动车?丰田揭秘未来动力,绿色内燃机挑战电动车

超越电动车?丰田揭秘未来动力,绿色内燃机挑战电动车

发布时间:2024-05-30 09:28:30来源: 15210273549

全球汽车行业纷纷押注纯电动汽车之际,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却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小时发布会,于本周二在东京宣布了将传统内燃机推向未来的技术蓝图。

据英媒5月29日称,该公司计划推出高效紧凑型发动机,这些发动机不仅可使用氢能与生物乙醇等绿色燃料,还能与零排放的电动机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协同工作。

 

 

此番动作与行业内众多对手全力推进电池电动车(BEV)的趋势形成对比,中国正加速其BEV发展步伐,本土品牌比亚迪更是展现出超越特斯拉的强劲势头。丰田首席执行官佐藤浩二表示,这款“为电气化时代优化的发动机”,寄托着推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丰田已凭借普锐斯这一油电混合车型享誉全球,该车型搭载的汽油引擎与电动马达可根据行驶情况灵活切换,实现更清洁的驾驶体验。展望未来的混合动力车,丰田透露电动马达将成为主要驱动力,而新开发的发动机则将扮演辅助角色,共同提升车辆性能。

国内伙伴斯巴鲁株式会社和马自达株式会社也携其生态友好型发动机设计参与了这场名为“多路径研讨会”的展示活动,两家公司均在为即将到来的严苛排放标准做准备。

“每家公司都渴望胜出,但合作能使我们更快前进。”佐藤强调道。不过,关于新发动机的具体上市时间并未透露。

在这场发布会中,汽车发动机的传承与革新并存。马自达透露其拥有超过50年历史的转子发动机正被改造成适配电动车的形态;而斯巴鲁展示了其标志性的水平对置小排量发动机,首席技术官藤国哲确认公司正在研发具有“斯巴鲁风格”的电动车,同时强调不会放弃对现有发动机技术的持续改进。

 

丰田同样未放弃在时尚的BEV领域探索,但高管们指出,鉴于全球能源供应条件各异,产品需满足多样化客户需求,且大规模生产BEV所需的投资巨大,单一解决方案并不现实。

他们还着重提到,日本当前汽车生产供应链中的550万个工作岗位不容忽视,因此从经济和社会责任角度考虑,迅速全面转向电动车并不现实。

早稻田大学的商业学教授藤本隆宏认为,电动汽车对于减少排放至关重要,但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放也不容忽视。在日本等依赖铁路通勤的国家,优化公共交通或许是对环境更友好的选择。

他指出:“至少可以说,BEV的普及和创新是绝对必要的,但这并不等同于说仅靠BEV就足够了。”

藤本教授还提到,从研发到社会、政治、市场条件,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全球追求的碳中和目标不太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这将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丰田的举动,尤其是其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深耕——如普锐斯的成功,展现了在通往电动化的道路上,丰田力求平衡环保与实用。

通过与斯巴鲁、马自达等国内同行的合作,丰田传递出行业协作加速绿色转型的积极信号,尽管新发动机的商用时间表尚未公布,但其背后的意图与策略已清晰可见。

汽车生活更多>>

比亚迪腾势Z9 GT交付破万,创新能源豪华GT车型最快纪录 小姐姐最爱买的电动车:小鹏MONA M03累计交付超6万台 方程豹豹8交付破万,国产硬派SUV新速度 smart品牌全球销量增长7%,2025年拓展超10个海外市场 虞美人花在废墟上绽放:加拿大的战争纪念 甘会斌|人间已无格尔茨 秉持国匠担当,天津城投·时代之城引领城市更新迭代 理解贵州|红色IP,何以鲜亮如新——解码贵州红色之旅的现代表达 上海春运办:对外客运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明天将发送63万人次 《国色芳华》:花开应傲骨 我要去长安探秘,长安汽车黑科技体验营免费开放 比亚迪全新跑车曝光,对标保时捷911,老百姓买得起不? 丰田MR2有望重生,Celica及旗舰超跑也在路上 自动驾驶新时代即将到来?中美两地对比测试小鹏特斯拉智驾系统 比亚迪唐L霸气来袭,提供无人机舱,1月17日正式发布,剑指理想L6 捷尼赛思GV60 Magma能否凭借650马力刷新高性能电动车市场格局? 37年聚焦中国用户需求,一汽奥迪以“56789” 体系再现王者实力 6.2L V8机增+720Ps马力,4秒内破百,美式SUV顶流,油门给我踩踩踩! 2025年舟山市定海区民政局招聘社会救助专职社工公告 2025年温州市苍南县人武部招聘民兵教练员驾驶员公告 2025年绍兴科技馆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25年温州市平阳县科学技术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公告 2025年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2025年盐城市第九实验学校选调教师公告 2025年平果市林业局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公告(1人) 2025年越秀区黄花岗街道招聘辅助人员公告(1人) 上海援藏医生在日喀则:连夜手术,抢救地震重症伤员 余震不断的西藏定日,他们在一线驰援 集成电路超过手机,成为中国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 紫光国微去年营收降近三成,净利腰斩:特种集成电路业务下游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