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盛开的花朵
像优雅的王冠
这就是华中科技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董念国教授团队历时24年
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
新型细胞化瓣膜
该项技术赋予
人工瓣膜再生修复能力
突破现有技术易形成血栓、
易钙化衰败、
使用寿命受限等世界性难题
被誉为“有生命力”的心脏之“门”
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近景。通讯员陈有为 摄
13岁的玥玥是
全球首位成功接受
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置换术的
先心病患儿
12月7日
她回到协和医院进行术后半年复查
心脏彩超显示
人工肺动脉瓣功能良好
与其依赖进口
不如“自己来搞”
人的心脏有4个瓣膜,它们发挥着单向阀门的作用,阻止血液回流。全球现有2亿人患有心脏瓣膜病,重症瓣膜病2年自然生存率仅50%,5年自然生存率仅20%。
目前,国际医学界解决严重心脏瓣膜病的对策为人工瓣膜置换术。武汉协和医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9年,我国手术量从6.05万例上升到7.36万例;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工瓣膜的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61.8亿元。
一直以来,我国临床使用的人工瓣膜材料绝大多数依靠进口,费用高昂。董念国教授介绍说,在临床使用中,生物瓣膜因免疫反应而带来钙化、衰败问题;机械瓣膜虽然耐久性好、可长期使用,但患者需长年服用抗凝药,从而带来内脏出血的巨大风险。
“一方面是依赖进口,另一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痛点’,还不如我们自己来搞!”董念国教授回忆当年,道出团队24年前致力于人工瓣膜研究的初心。
董念国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通讯员陈有为 摄
1999年,董念国开始从事心脏瓣膜替代物研究,组建协和医院心脏瓣膜研究室。
2003年,董念国团队下定决心,要研发中国人自己的人工瓣膜。根据临床需求和团队优势,明确了研发新型生物瓣膜的方向。
如何运用仿生学原理,让人工瓣膜最大程度接近于天然?同年,团队在国际首次提出“生物材料细胞化提高耐久性”新理论。
好比打“怪兽”,新型细胞化瓣膜的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4年研究终结硕果,董念国团队研发出首个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生物学评价达到国家标准:“无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高、无钙化。”
“新型细胞化瓣膜植入体内后,自体细胞会在瓣膜材料内部生长,具有组织重塑与修复能力,不易发生钙化衰败。”董念国教授表示,上万次实验得出的数据,以及初步的临床应用,充分证实了新型瓣膜的良好效果。
12月7日,玥玥回医院复查,董念国团队前去探望,看到曾经“哭不出声,口唇和手指发紫”的孩子,如今回归健康快乐的童年,倍感欣慰。
董念国教授团队为玥玥植入新型细胞化人工瓣膜。通讯员陈有为 摄
玥玥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1岁时被诊断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同年接受手术治疗,但是肺动脉瓣膜病仍未解决。近年来孩子总是感觉到气短、走不动路、吃不下饭。今年5月,家人送孩子到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检查发现,她的肺动脉瓣重度反流,造成右心室扩大近一倍,右心功能不全,急需手术。
儿童瓣膜材料选择少且无法生长,这是国际心血管领域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解决的难题。董念国教授带领团队会诊,经过病例探讨与评估,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决定通过微创手术,为孩子进行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的置换。
5月29日,心脏大血管外科、超声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联合作战。董念国教授通过一根细细的介入导丝将瓣膜送入玥玥的肺动脉。安装完毕后,肺动脉瓣无反流,无瓣周漏,瓣膜置换过程仅用了5分钟。
具备强大再生能力
有望与心脏“融为一体”
今年以来,协和医院已经成功开展7例新型细胞化瓣膜置换术,均顺利恢复出院。
目前,新型细胞瓣膜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团队致力于将这个外来“植入者”,变成心脏家族的新成员。
董念国教授说:“未来,人体细胞将在新瓣膜上生长,新瓣膜有望与心脏‘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终生使用的目的。”